满族,博士,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2006和201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,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。从事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,主要是人工林化学生态学的相关研究。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,主研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,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,参编专著1部。发表学术论文14篇,SCI 4篇,3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桉树论坛优秀论文一、二等奖。
研究方向:
生物多样性
招生专业和方向:
招生专业:生态学
招生方向:生物多样性
获奖及荣誉:
1. “不同林龄和坡位巨桉(Eucalyptus grandis)人工林叶片N、P重吸收及其N:P化学计量特征”,2013年全国桉树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.
2. “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演化”,2010年第五届第一次全国桉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。
3. “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”,2009年第四届第5次全
国桉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。
主要承担项目:
1. 巨桉人工林主效水溶酚类化感物质筛选及生理生态作用研究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31770671,2018-2021).
2. 巨桉人工林挥发性单萜对土壤生物的作用(国家自然基金项目, 31300528, 2014-2016).
3. 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(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, 2006-2010).
4. 岷江上游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(四川省重大攻关项目, 2006-2008).
5.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(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, 2001-2005).
学术论文:
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
[1] Chen LH, Cai F, Zhang DJ, Zhang L, Zhu P, Gao S*. Large-scale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stem cell factor in Escherichia coli.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. 2017; 64(4):509-518.
[2] Tang ZQ, Zhang J, Yu JL, Wang CZ, Zhang DJ*.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Eucalyptus grandis rhizosphere soil on Eisenia fetida assessed using avoidance bioassays, enzyme activity, and comet assays. Chemosphere. 2017; 173:307-317.
[3] Zhang Y, Zhang DJ, Li X, Zhang J*. Contribution of soil fauna to the degradation of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in Cinnamomum camphora foliar litter in different-sized gaps in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.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. 2017; 11.
[4] Zhang DJ, Zhang J*, Yang WQ, Wu FZ, Huang YM. Plant and soil seed bank diversity across a range of ages of Eucalyptus grandis plantations afforested on arable lands. Plant and Soil, 2014, 376:307-325.
[5] Zhang DJ, Zhang J*, Yang WQ, Wu FZ. Effects of afforestattion with Eucalyptus grandi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. Soil Research, 2012, 3(50):167-176.
[6] Danju Zhang, Jian Zhang*, Wanqin Yang, FuzhongWu.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Eucalyptus grandis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. Ecological research, 2010, 25(1): 13-23.
[7] Danju Zhang, Jian Zhang*. Soil seed bank, seed rain and regeneration of seedling pool in natural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-leaved forests. Plant Vascular Biology and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, 2009.
[8] Dan-ju Zhang, Jian Zhang*, Wan-qin Yang, Fu-zhong Wu.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. Ecological Research, 2009.
[9] 李勋, 张丹桔, 张艳, 张健*, 宋思梦, 周扬, 等. 林窗边缘效应对马尾松和香樟凋落叶分解的影响.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, 2017, 3:570-578.
[10] 刘华, 张丹桔, 张健*, 杨万勤, 李勋, 张艳, 等.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大小对四种凋落叶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的影响. 生态学报, 2017, 37(2):513-522.
[11] 魏大平, 张健*, 张丹桔, 李川北, 赵燕波, 张捷, 周泓杨. 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(Pinus massoniana)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.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, 2017, 3:560-569.
[12] 魏大平, 张丹桔, 李勋, 张艳, 李川北, 张健*. 不同林窗马尾松凋落叶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. 植物研究, 2017, 37(1):128-138.
[13] 周泓杨, 张健*, 张丹桔, 张捷, 魏大平, 赵燕波, 赵波, 李川北. 不同郁闭度控制下马尾松 (Pinus massoniana)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. 生态学报, 2017, 37(6):1939-1955.
[14] 周泓杨, 张丹桔, 张捷, 赵燕波, 赵波, 魏大平, 张健*. 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影响. 应用生态学报, 2017, 28(6):1860-1868.
[15] 袁亚玲, 张丹桔, 张艳, 李勋, 陈亚梅, 覃宇, 张健*. 马尾松与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初期酶活性研究.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, 2017(接收).
[16] 周扬, 张丹桔, 宋思梦, 张健*, 等. 林窗大小对马尾松林下3种更新草本植物N、P化学计量研究. 植物研究, 2017, 37(6):915-925.
[17] 宋小艳, 张丹桔, 张健, 李建平, 纪托未, 欧江, 胡相伟. 马尾松(Pinus massoniana)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对土壤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的影响. 生态学报, 2015, (16).
[18] 宋小艳, 张丹桔, 张健, 李建平, 邓长春, 邓超.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. 应用生态学报, 2015.
[19] 张丹桔, 张健*, 杨万勤, 吴福忠, 等.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(Eucalyptus grandis) 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. 生态学报, 2014, 33(13): 1-18.
[20] 崔宁洁, 张丹桔, 刘洋, 张健*, 等. 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. 植物生态学报, 2014, 38(5): 477-490.
[21] 崔宁洁, 刘小兵, 张丹桔, 刘洋*, 等. 不同林龄马尾松(Pinus massoniana)人工林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. 生态环境学报, 2014, 32(2): 188-195.
[22] 黄玉梅, 杨万勤, 张健*, 卢昌泰, 张丹桔.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对林下植物去除的响应. 生态学报, 2014, 3(3) : 10.5846/stxb201212131798.
[23] 张丹桔,宫渊波*, 李贤伟. 北美水禽管理计划(NAWMP)及其对中国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. 生态学杂志, 2006.
2.参编专著:
《短轮伐期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》. 四川科技出版社, 2008.(排名 13)
科研项目承担情况:
1. 参加课题:
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“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”, 2006-2010.
四川省重大攻关项目“岷江上游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”, 2006-2008.
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“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”, 2001-2005.
2. 近期承担科研项目包括:
国家自然基金项目“巨桉人工林主效水溶酚类化感物质筛选及生理生态作用研究”,2018-2021.
国家自然基金项目“巨桉人工林挥发性单萜对土壤生物的作用”,2014-2016.